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你掌握了吗?
发布时间:
2020-10-22 17:41
来源:
复习中经常有一句话:回归教材。尤其是在中高考临近之际,我们总会强调这句话。但是,回归教材怎么回归呢?教材在备考中该怎样使用?
教材在备考中的价值和使用
复习中经常有一句话:回归教材。尤其是在中高考临近之际,我们总会强调这句话。但是,回归教材怎么回归呢?教材在备考中该怎样使用?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教材,为什么要用教材备考?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可以这样说,教材是最能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资料。现在中考、高考都将取消考纲,转而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因此说,理解课标精神的最好抓手就是教材,教材与考题就恰如“兄弟”关系,他们都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而编制。所以,我们回归教材、依托教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挖掘教材在备考的价值和意义,深刻理解命题意图,并寻找考题在教材中的本源。
然而,学生很难站在课标的高度、高考命题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的教材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用教材备考的关键是老师,是老师要利用教材去挖掘教材在备考的价值和意义,去指导学生备考。
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复习备考呢?
第一、要找出历年命题在教材中的“本源”;命题的材料每年都不同,但是承载的知识点在课内,设计的思路也在课内,甚至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都与课内基本一致。
第二、要站在中高考命题的角度挖掘教材、俯视教材,把教材案例(练习)当作高考的一个命题来看待。
第三、进一步思考中高考是如何具体体现、拓展、延伸教材的。
那么,我们老师又要如何教会学生用好教材呢?
第一、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梳理知识结构。要求学生把所有知识(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拓展知识等)按照其内在逻辑总结梳理一遍,找出个知识点之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利用思维导图的工具画出知识结构图。
第二,教师要认真周末课本典型例题(练习题)在命题、解题、答题中的典范作用。
第三、把课本上典型例题、习题及其变式题引发给学生。并在近期的测试题中,编入部分课本原题。
第四、教材中的原题,能使得学生产生良好的知识迁移,因此,在专题考点的复习时要尽可能引用教材或教材中的习题为例进行阐述。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材是复习第一资料。回归教材,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对教材内容死记硬背,而是用教材教、要教材备考。
指向高阶思维的逆向教学设计
迈向知识深度等级的问题设计
来自英国的一次“全球学习者调查”覆盖了19个国家,有1万余名16岁-70岁之间的学习者参与了调查。调查发现有六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自助式学习”观念正在重塑教育。二是终身学习已成为现实。三是数码和虚拟学习将成为新常态。四是对传统教育系统的信心正在动摇。五是软技能比自动化更有优势。六是网络和校园欺凌使学校管理尤为困难。这一调查结果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维方式发生变革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指向高阶思维的一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冒险,激发创造力。
首先需要认识一下“知识深度等级”这一概念。知识的深度等级体系简称DOK,是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系统。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冰山下面”的知识深度等级的探索和实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设计:
DOK-1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忆或重现知识、技能,以得出正确或错误的答案。这个特定级别的问题通常涉及使用事实、术语、对象的属性。
DOK-2的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运用已经获得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深入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和学习经验涉及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从事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任务技能或应用技能。它还要求学生遵循一系列原则,以便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DOK-3的问题要求学生批判性和战略性思考,引导学生展示和交流有挑战性和更高水平的思维,例如分析和评估,以支持他们的回应和结果。
DOK-4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概念和内容,并创造性地思考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或提出新的思想、观点,鼓励学生探索如何通过研究、调查、实验和创意设计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希望学生使用口头、书面、创意和技术表达来分享主张。
走向逆向教学设计
传统教案的设计不少教师还是停留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层面,怎样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而基于逆向设计的教学是达到最终目标的一种手段。规划先于教学。因此,好的教学在开始时就明确预期学习结果并且要有学习真实发生的证据。逆向设计促使教师打破以往舒适的教学设计习惯,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通过三阶段的“逆向设计”过程支撑这一观点,旨在规划课程单元,包括预期理解和要求迁移的学业表现任务。因此,具体课时是在完整的单元设计背景下得以开发的。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其核心目标是教师必须像教练或培训师一样,从长远的综合学业表现开始逆向设计,而不是仅仅从知识记忆的零散主题或技能出发。这样的学业表现才是真正专业知识的核心。
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一是明确预期学习结果。二是确定可接受的证据。三是规划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但是,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个误区被称作“活动导向教学”,普遍发生在中小学阶段。教师规划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只考虑自己是否参与其中以及是否和儿童友好相处。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常常导致动手和动脑相互混淆。
另一个误区被称作“覆盖教材内容”,常见于中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围绕某种资源展开,比如教科书或著作。鉴于中学教学会面临围绕内容而产生的各种挑战,教师的职责不应仅仅讲述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所有内容,而应按照优先顺序合理安排内容,使其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并且“揭示”其深层含义。逆向教学设计对高年级教师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重点内容,学会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更加审慎地使用教科书以达到更高目标。
反思并适度评估优秀的学习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优秀课程设计的品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可以从六个维度来体现反思和评估的价值与功效:期望——在最佳学习设计中体现,教学——在最佳学习设计中体现,学习活动——在最佳学习设计中体现,评估——在最佳学习设计中体现,顺序性和连贯性——在最佳学习设计中体现。
当然,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习惯的是,在创造性的头脑风暴和实验性的想法之间的循环往复,要依据设计标准进行认真检验。真正的烹饪技术是超越菜谱的,每一位设计者、实施者都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需要妥协,设计者很少能完全满意自己的设计,因此妥协是不可避免的。当教师开始反思并适度评估优秀的学习设计时,一扇新的窗口就已经打开了。
深度学习与“5E教学法”
一、深度学习和“5E”的联系深度学习是相较于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而言的,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开展批判性学习,将新的知识自然地融入到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建立新的联系,并能够将新知识活学活用,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深度学习的特征包括: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投入的,愉悦的;
是基于理解的学习过程;
能够在各种知识间建立联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活动是处于高认知水平层次的;
具有创造和批判的思维过程,并能解决真实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但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水平,多数学生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从而表现出差异化很大的两种学习结果。
浅层学习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关注知识的表面,没有出大深层次的主题、观点,只泛泛记住概念,并不会融会贯通,知识迁移,更没有决策的能力。
即使当下的教学中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依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科的思维和本质没有充分地落实到教学中,老师还是习惯于“大水漫灌”式的灌输知识。
“5E”指的是:
参与(Engagement)
探究(Exploration)
解释(Explanation)
详细说明(Elaboration)
评价(Evaluation)
因为5个学习阶段都以字母“E”打头,故称“5E教学法”。“5E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思维,更注重学习过程,专注知识创新和实际应用。和深度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为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指明道路,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5E教学法”的教和学过程
“5E教学法”主要用于科学学科,通过探究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构建知识架构,逐渐形成科学思维。
1.参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参与,是“5E教学法”的起始环节,相当于正式教学前的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产生兴趣,从而驱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实践。
老师在此环节主要的作用是运用情景式教学,将探究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在导入情景中提出探究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是基于现实的开放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学生的任务是找到自己感兴趣地方,并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自己理解的探究切入点
2.探究:深入探索实践环节
这一环节是核心环节,获取知识、掌握探究技巧都是在此阶段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和协助。
在此环节中,学生对特定内容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建立事物间的联系,总结归纳规律,像科学家那样记录探究的过程和数据,并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还要能做出预测,并再次进行探究,验证假设,多结论不断修正,循环往复,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老师在此过程中,要能够耐心倾听,及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正确地开展探究。
探究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学生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结论,相互讨论,从而得出更客观的判定,由此,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3.解释:检验学习成效
此环节也至关重要,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联,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或认知。
这一过程是知识可理解化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表达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度。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逻辑。
解释要做到有理有据,表达清楚前因后果和内心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学习到别人思维的精华部分,应吸收为己用。
4.详细说明:学以致用,知识转化
此环节是学习的延伸环节,主要是促进学生将新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场景中,正确解释新的问题。
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为新的知识创建场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
学生能充分运用新知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获取解决方案,在新的环境中实践、应用和巩固内化新知识。
5.评价:真实反馈,多元评价
此为“5E教学法”的结束环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开展老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小组互评。来检验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具有诊断的功能。
评价并不局限于结果,更重视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方法设计评价标准,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这5个教学环节虽相互独立,但又互相联系,形成教学的闭环。
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价值,不拘泥某种教学方法,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理念中。
它让学习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学习,深刻理解知识,提升探究能力,实现科学思维的构建。
“5E教学法”的5个环节和深度学习理念紧密联系,有效解决了科学教学中重视知识,忽视思维培养;关注结果,忽略探究过程的弊端,促进学生在认识、人际关系、自我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尖子生学习方法与策略
一、整理出自己的题库
1、选题:既然题目是做不完的,就要选对自己有价值的、合适的资料、题。
2、态度:遇到一道就认真对待一道。毕竟是精心准备挑选的题目。
3、想都不用想,就能做出来的:就放过。需要整理的,要么是好题,要么是错题。
4、重视:例题、名题、经典题、真题、错题,对自己有价值的题。
二、总结解题方法规律
1、无论文科理科,就应试而言,每个类型的题,都有可总结的解题方法、技巧、规律。
2、学生的生活就是学习,生活中不总结不会有好生活。做题不总结,不会有好成绩。
3、真正钻研过题,就会总结出解题心得,心得就是题目突破口、巧妙之处。
4、常总结,就会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会有灵感,否则,考试出原题,都不会。
三、钻研薄弱点
1、自己哪个地方、哪个专题、哪块知识点薄弱,就要多做哪方面的题。
2、做题需要思考,需要揣摩,做完要多回味、反思。
3、薄弱点,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痛苦。
4、明知道哪块知识薄弱,不钻研是吃不透的。即使是天才,不特意钻研,成绩也不会拔尖。
四、保持做题手感
1、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做题也是同样。
2、每天或多或少,有事没事做两道,保持做题的感觉,对于应试很重要。
3、对于薄弱科目、薄弱题型,定量,每天做1~2道。
五、分专题、分类型做题
1、中考、高考,题型都基本是固定的。分题型、做专题,提高做题效率。
2、对薄弱知识点,可以专题练习。感受此类知识点,各种考法。
六、做对自己有价值的题
1、做题犹如读书,不是读的书越多的人越厉害,而是对一两本书钻的越透的人越厉害。
2、题海战术的目的,就是甄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题目。
3、题海战术指的是一定数量的题目,不是更多、再多的题目。
4、老师、学校重要之处,就在于此。所选的资料、所留的作业有没有价值。
七、中考、高考真题
1、做中高考真题,掌握试题结构,把握做题节奏。
2、中高考真题,就是对所有学生有价值的题目。
3、中高考真题,出题成本很大,价值也很大。
八、抓基础题、中等题
1、对于大多数学生,放弃高难度的题目,是明智的选择。
2、什么是高难度题目,就是前1%的学生,也很难做对的题。
3、比如最后一道大题,最后一问,对于至少一半学生,平时甚至不用去练,考试更不用去做。因为做了肯定不得分。
4、能做对基础题,中等题,已经能上重点高中,能上211、985大学。
九、做有答案的题
1、有些低分学生,做题仅为做题、不管对错。
2、老师为了防止学生抄,把答案撕掉,做这样的题意义不大。
3、会自己选题、买题。选择性的做学校的题。
十、错题集
1、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就是自己最好的复习资料。
2、如果把分数当黄金,那错题里就有黄金。
3、对错题的错因,因要做到具体、到位。不要统一归结为:粗心、不会。
-
文件大小: 200